人體腸道住著幾百兆的細菌,大約是全身細胞的十倍之多,所以人類的健康到底是受到細胞控制,還是受到細菌來控制,這是近幾年很有趣的話題。
當然,這些細菌有分好人和壞人,常見好的細菌有:比菲德氏菌 (俗稱B菌)、嗜酸乳桿菌 (俗稱A菌)、酵母益生菌…等,對腸道可帶來有益的影響,所以我們稱之為“益生菌”;而常見壞的細菌有: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白色念珠菌、梭狀芽孢桿菌、鏈球菌、鞭毛蟲…等,這些壞菌會讓我們生病。
當腸道內好菌不夠、壞菌占優(yōu)勢時,我們就稱為“腸道菌相失衡”,并不是只有腹瀉、脹氣這么簡單的腸道問題而已,還有可能造成許多全身性的疾病。
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的疾病
一、腸胃不適
1.發(fā)炎性腸道疾病:壞菌過多導致腸道反復的發(fā)炎。
2.腹瀉:某些好菌可以吸附在腸道黏膜上生長,形成生物膜,就猶如是一道保護墻,避免壞菌和雜菌黏附在黏膜上,加速壞菌的排除,且好菌在腸道發(fā)酵后可產(chǎn)生有機酸和一些抗菌物質 (如:過氧化氫、抑菌素),也有助于預防壞菌生長。而當好菌不足時,腸道沒有了這些抗菌保護,稍微吃到不新鮮 (細菌多) 的食物時就可能會拉肚子。另外,還有包括旅行者腹瀉、抗生素引起的腹瀉,也都是腸道菌相失衡所導致的。
3.腸躁癥:目前已知腸躁癥與緊張、壓力…等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方面有關,也與腸道壞菌有關。
二、免疫失衡
1.過敏:人體的免疫細胞有70%在腸道,而腸道細菌則可透過細胞壁上的成分與免疫細胞“溝通”,當腸道壞菌太多時,壞菌帶給免疫細胞錯誤的訊息,將導致免疫系統(tǒng)失衡及錯亂,因此產(chǎn)生過敏與自體免疫的現(xiàn)象。
2.自體免疫疾?。鹤泽w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(tǒng)錯亂去攻擊自己的細胞與組織,而免疫系統(tǒng)的錯亂與腸道細菌提供的訊息有關。另外,當腸道壞菌過多時,壞菌會產(chǎn)生許多毒素造成腸道發(fā)炎、腸黏膜受損,使得腸道通透性變大 (腸漏癥 Leaky Gut),一些本來不應該進入血液的物質通通進入血液當中,免疫細胞會將其視為外來敵人,因此啟動了免疫反應,這也是造成食物過敏與自體免疫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3.私密處感染:女性因為生理構造的關系,腸道的細菌也會跑到鄰近的陰道與泌尿道,所以陰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的細菌通常都是來自于腸道的壞菌。
三、肝臟疾病
腸道有一條血管直通到肝臟,那就是“肝門靜脈”,當腸道毒素太多的時候,毒素會被再吸收,經(jīng)由肝門靜脈送回肝臟,肝臟的負擔也就增加了。而且,當腸道發(fā)炎時,這些發(fā)炎訊號也會隨著肝門靜脈到達肝臟,使得肝臟也跟著發(fā)炎。
四、代謝失調
腸道益生菌參與了膽酸的代謝,當腸道益生菌不夠時,膽酸被再吸收回肝臟的量增加,使得膽固醇合成量也增加。而有研究指出,當腸道菌相失衡時,肥胖的機率會增加。在動物實驗中,給胖老鼠喂食瘦老鼠的腸道菌,結果胖老鼠竟然變瘦了,這也告訴我們腸道菌相與體重之間是息息相關的。
五、大腦受損
腸腦軸向”是近幾年許多學者研究的議題,當腸道壞菌太多,腸道的發(fā)炎訊號隨著肝門靜脈抵達肝臟,啟動了肝臟中的免疫細胞“庫佛細胞”Kupffer Cell 也釋出訊號啟動白血球的發(fā)炎反應,最終白血球的發(fā)炎訊號隨著血液循環(huán)到達腦部,導致腦部的免疫細胞“微膠細胞”Microglial 也被啟動產(chǎn)生發(fā)炎反應,而大腦的發(fā)炎被啟動后,會直接導致認知與記憶功能受損。目前研究已證實,腸道菌相失衡,與憂郁癥、自閉癥、過動癥有關。
腸道菌相失衡的原因
一、精制飲食
膳食纖維攝取不足,腸道益生菌沒有食物來源就餓死了。
二、壓力
壓力會直接導致腸道菌相改變。
三、藥物
過度使用抗生素、胃酸抑制劑。
四、過度消毒
破壞環(huán)境菌相。
無法得到來自媽媽陰道的益生菌。
六、基因
增加腸道益生菌的方法
一、多吃發(fā)酵食物
韓式泡菜、優(yōu)格、味增…等食物含有益生菌。
二、多吃益生質
益生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,像是寡糖和水溶性膳食纖維,洋蔥、香蕉、牛蒡、蘋果、大蒜、蘆筍、豆類…等食物都含有益生質。
三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
這個目的就是要有足夠的益生質,小孩每天應攝取3份蔬菜 (煮熟約1.5碗) 和2份水果 (2個拳頭),女性每天應攝取4份蔬菜 (煮熟約2碗) 和3份水果 (3個拳頭),而男性每天應攝取5份蔬菜 (煮熟約2.5碗) 和4份水果 (4個拳頭)。若有血糖異?;蚱渌圆≌?,其蔬果的攝取量建議咨詢營養(yǎng)師。另外,也要以全谷類和根莖類取代精制的白飯和白面,這樣膳食纖維才能攝取足夠。
四、可視需要補充益生菌保健食品
建議選擇有經(jīng)過篩選及鑒定的菌株較為安全,并挑選有包埋的益生菌可提高存活率,配方需有添加益生質,最好不要含番瀉葉、蘆薈素、鎂鹽、乳糖…等輕瀉成分。
五、其他
遠離讓壞菌滋長的壞習慣,像是吃甜食、喝含糖飲料、高壓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