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和體質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給的,來自先天稟賦,這一點很重要。生在長壽家族很幸運,但是可遇不可求。自幼的家庭養(yǎng)育對于維護或促生平和體質也有重要作用。
父母如果不是平和體質,除了自己要善于養(yǎng)生,還要特別注意教養(yǎng)孩子,比如訓練孩子吃有吃相,坐有坐相,玩完東西一定要放回原處等,這實際上就是教導孩子干什么事都要適可而止,不能過分,鍛煉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。孩子長大以后,自然而然,從骨子里就會記得,吃東西不能過分,對東西不能貪婪,不要熬夜,不可以恣情縱欲。只要有了好習慣,不論什么體質的養(yǎng)生都不難做到了。
要注意孩子"心神"的養(yǎng)育,使孩子有個性但是不偏激,心態(tài)平和。"神"在很大程度上是秉性問題,"江山易改,秉性難移",小時候養(yǎng)成了躁動的習慣,到老年時再去養(yǎng)神、靜神,就很難做到。如果從小家長就很注意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心態(tài),比如做事有頭有尾,有較好的自我約束力,為人平和善良……這些是秉性,是養(yǎng)生基礎,要從小培養(yǎng)引導才行,哪怕是有一點這些意思,也是養(yǎng)生的可塑之才。形成秉性,養(yǎng)成習慣,熟就能生巧,習慣就成自然。
生活、心態(tài)都簡單的人,容易促生平和體質。我有一個同事是研究養(yǎng)生康復的,假期里,他背著DV到廣西巴馬采訪,當?shù)卮甯刹空f了一句很幽默的話:"你問我們是因為什么長壽,我們是因為貧困而長壽,很簡單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山清水秀,無欲無求,五谷雜糧始終新鮮。"這里的老人安詳?shù)貌坏昧?,沒事就曬曬太陽,搓搓玉米。所以如果要想長壽,就要回歸簡單。當然回歸簡單是一種境界,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,但是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,明白了道理,就會扼制一些不好的想法和心態(tà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