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·羅天益《衛(wèi)生寶鑒》:"謂食物無務于多,貴在能節(jié),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(yǎng)也。若貪多務飽,飫塞難消,徒積暗傷,以召疾患。蓋食物飽甚,耗氣非一。"
飲食不要過多,貴在能節(jié)制,才能保證氣血的和諧、順暢。如果貪吃求飽,積滯難消,就要暗耗內傷,疾病因此被招致。飲食過飽對陽氣的消耗不是小事。
引起這些問題的胃火到底是什么?其實就是超常的飲食和異常的消化能力。
西醫(yī)描繪糖尿病的癥狀是"三多一少",第一條就是"吃得多",中醫(yī)的"消谷善饑"也是這個意思。食物吃進去很快就消化了,人總覺得餓。
這種超常的胃火可不是好事,它不僅消谷,更重要的是消耗胃陰、腎陰。腎是人身體的根本,腎陽保障全身的功能,是身體的能量根本;腎陰保障全身的營養(yǎng),是身體的精華根本。五臟中任一臟的"火"如果不及時撲滅,最終會把身體的精華燒干!
怎么能不讓胃火盛到燒到腎陰的程度?那就要打斷"消谷善饑"這個惡性鏈條--即便想吃、胃口大好,也要節(jié)制!
糖尿病的專治醫(yī)生有個經驗:人一輩子吃的東西是個定數。你前40年吃多了,后40年就得餓著。這個說法很有道理。糖尿病的發(fā)病是因為飲食不節(jié),吃得多,三下兩下把自己吃成了胖子,不到40歲血糖就高了,得了糖尿病,之后肯定只能節(jié)食了。
另外,孕婦如果吃得過多,過胖,生下的孩子就會過大,很小就有糖尿病的風險,等于是媽媽吃得太多,把孩子的額度都給占了。
北京大學第一醫(yī)院產科主任楊慧霞教授是哈佛醫(yī)學院的訪問學者,總能第一時間把國際上最先進的育兒理念帶到門診中。她建議中晚孕期的孕婦每天總熱量的增加,最好只比常人多吃300千卡的食物。一般來說,一個雞蛋或一杯牛奶或半兩主食或15克花生,就是90個千卡了。一個蘋果、梨、橘子也差不多是這個熱量。就是說,孕婦一天只需比常人多喝三袋牛奶,熱量足夠了。
很多孕婦認識上有誤區(qū),覺得多吃水果不會長胖,孩子皮膚還能好。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首先,孩子的皮膚好壞和母親吃水果的關系從無定論;更重要的是,水果里也有糖,也是熱量,多吃也會害了孩子。如果母親過度地吃,胎盤就會把這些營養(yǎng)搬運給胎兒;如果母親把血糖吃高了,胎盤也會把母親的血糖搬運給胎兒。胎兒正在發(fā)育中,糖源供給多了,他就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利用這些葡萄糖。
血糖高的母親最容易生出大胖丫頭、大胖小子,這可不是壯實的標志,等他們到兒童期、成年期,胰島的功能有可能提前衰退,這樣他們很早就得節(jié)食,因為媽媽把本來該他們吃的飯?zhí)崆敖o吃了。